濟南物流:敏捷供應鏈:越快真的越好嗎,?
發(fā)布者:振宇物流 發(fā)布時間:2018-11-30 09:12:02
談到敏捷供應鏈,,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快”:快速響應需求,、快速生產制造,、快速補貨上架,、快速供應到家…
…什么都是“越快越好”,!
于是,,當我們和供應商談判,,談到交付周期時,我們要求“越快越好”,;當我們跟客戶見面,,說到未結賬款時,我們期盼“越快越好”,;當我們來到倉庫,,聊到庫存周轉時,目標也是“越快越好”,。
越快真的越好嗎,?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有這樣的期待,,然而事實卻往往適得其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出行交通工具的選擇。從北京去往上海,,飛行需要兩個多小時,,高鐵需要五多小時,乍一看,,前者比后者快了一倍都不止,,但由于飛機經常晚點,不確定性因素太多,,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很多人還是會選擇動車這一更為靠譜的出行方式。
因此我們現在買機票前,,都會很仔細地查看一個指標:準點率,!
“what? 31.5%的準點率,那還不如坐動車呢,!”
的確,,“不穩(wěn)定的快”往往還比不上“穩(wěn)定的慢”來得更有效率!生活中如此,,供應鏈上也同樣如此,。
我們在架構敏捷供應鏈時,如果片面地追求快,,也同樣會適得其反,。比如說某種物料采用嚴格的零庫存模式,,通過JIT模式進行產線補貨。按照供應鏈的設計,,供應商必須每隔兩小時補貨一次至生產線,,否則生產線就有斷料的風險。
假如有兩家候選供應商,,一家可以提供兩小時穩(wěn)定的物料供應(99.9%兩小時送達),,另一家可以提供一小時但不太穩(wěn)定的物料供應(80%一小時,10%一小時到三小時之間),。雖然大概率上后者比前者快很多,,但我們還是會選擇前者,因為選擇后者會對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造成極大的傷害,。
古語云:欲速則不達,!對于敏捷供應鏈系統(tǒng)來說,它有更深層次的含義:敏捷供應鏈追求的是總體敏捷,,而不是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做到敏捷,!對于系統(tǒng)內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反而會更加傾向于追求穩(wěn)定性而不是速度,。
換句話來說,,敏捷供應鏈首先是被設計出來的,而不是快馬加鞭“趕出來”的,。在設計階段我們把供應鏈的不同組成部分通過巧妙的組合連接在一起,,形成了相比其它供應鏈模式更短的交付周期。這種新模式,,從一出生那刻起,,它的系統(tǒng)速度就基本確定了。這就好比一輛普通大眾轎車和一輛法拉利跑車,,無論普通大眾轎車如何“快馬加鞭”,,在相同的道路上,它是無論如何也跑不過法拉利的,。
更進一步,如果我們把敏捷供應鏈比作一臺法拉利跑車,,就能夠理解為什么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尤其是系統(tǒng)內各個組成部分的穩(wěn)定性比速度更為重要了。
一輛法拉利跑車的內部系統(tǒng)往往比普通大眾汽車更為復雜精密,,只要法拉利汽車內部的一個關鍵零部件出了問題,,它很可能跑得還不如普通的大眾轎車快呢!供應鏈是一個復雜體系,,它的復雜度甚至遠遠超過一臺法拉利跑車,,如何讓一條供應鏈變得更加敏捷,,需要更為精密的設計和更為穩(wěn)定的系統(tǒng)。
最后,,我們總結一下:
1. 試圖通過加快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速度,,而不考慮整體的供應鏈架構,是無論如何也搭建不出所謂的“敏捷供應鏈”的,;
2. 在敏捷供應鏈體系內,,考核穩(wěn)定性比考核速度更加重要;
3. 大部分系統(tǒng)的“慢”,,往往來自于不同子系統(tǒng)對接過程或對接方式的“慢”,,而不是子系統(tǒng)本身的“慢”!
來源:物流技術與應用